時間:2019-02-22來源:高考歷史 山西高考
第七單元 戊戌變法
(性質: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改革)
一、戊戌變法的背景
1、《馬關條約》(1895年)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
①為了繳付對日巨額賠償,清政府大舉外債,使西方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,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
②奪取在中國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
③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,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
④列強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“勢力范圍”,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
⑤美國提出“門戶開放”政策,形成列強共同瓜分的格局
2、清政府的統治危機
①舉債,財政赤字 ②災害,饑民顛沛流離
③節支增收措施遭到官員抵制
④不法官吏中飽私囊,將負擔轉嫁給人民
導致:階級矛盾激化,統治危機加劇
3、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——變法最重要的歷史根源
①帝國主義侵略,自然經濟解體,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
②愛國工商人士“實業救國”,自辦鐵路,自設工廠,抵制洋商洋場
③洋務派不再壟斷近代工業,清政府財政匱乏,放松政策,允許民間設廠
④新興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政治變革,為資本主義開辟道路。
發展的狀況:雖有初步發展,但相當薄弱
原因:外國資本擠壓、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
發展的要求:實行民主政治,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
4、變法思想
①19世紀70年代,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形成社會思潮
②康有為上書光緒,著《新學偽經考》《孔子改制考》闡述變法理論
③“公車上書”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,產生極大社會影響
④(京、滬、湘、津)康有為創立《中外紀聞》等報刊宣傳變法主張(被查封)
⑤(京、滬)康有為等人創立強學會研習西學,交流思想(被查封)
⑥(滬)梁啟超創立、主筆《時務報》,發表《變法通議》
⑦(湘)譚嗣同發表《仁學》;陳寶箴創辦時務學堂
⑧(津)嚴復《國聞報》介紹《天演論》
(1)早期改良思想(19世紀70年代)
A.背景: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②對早期林魏思想的繼承
B.主張:①經濟:振興工商業,發展資本主義,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,通過“商戰”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
②政治: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,設立議院,實行君主立憲
③思想文化:興辦新式學堂
C.實質: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
(2)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
A.主張:①提出人類社會的精華過程要經過“據亂世”“升平世”和“太平市”三個發展階段 ②撰寫《新學偽經考》《孔子改制考》,以儒家思想為武器,打孔子旗號為號召,宣傳資產階級改良思想
B.特點:借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來宣傳維新變法
C.評價:①顯示了康有為從事政治活動的高潮藝術,減少變法的阻力 ②反映出資產階級改良派帶有先天的政治軟弱性
D.其他活動:①公車上書 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 ②創辦《中外紀聞》 ③成立強學會
(3)其他維新派人物
A、梁啟超:①創辦《時務報》,擔任主筆;發表《變法通議》
主張:①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
②將歷代帝王斥為“民賊”,呼吁“伸民權”“設議院”。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③主張改革科舉制度,培養有用人才
④大力發展近代工業
B、譚嗣同:發表《仁學》,提出“沖決君主之網羅”
C、陳寶箴:創辦時務學
D、嚴復:創辦《國聞報》,介紹《天演論》,借達爾文的進化論,宣傳變法
5、維新轉入實踐
(1)背景: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,資產階級維新運動也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階段
(2)表現(康有為):①再次上書光緒帝
②向光緒帝進呈了《日本變政考》《俄彼得變政記》
③組織保國會
(3)內容:①1897德國搶占膠州灣;俄國搶占旅順、大連;法國強迫租借廣州灣;英國強迫租借威海衛 ②康有為《上清帝第六書》呈遞給光緒 ③康有為(京)保國會,保浙會、保川會、保滇會相繼成立 ④張之洞等官員支持推動
6、變法的背景
①民族危機(直接原因):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,民族危機加深。統治危機:財政危機激化政治危機。
②社會基礎:19世紀末,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,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(包括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)。新興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行政治改革,改善社會環境,發展資本主義
③思想基礎:19世紀60年代早期維新思想產生及90年代康梁維新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和維新派同頑固勢力的論戰。
④組織基礎:強學會、保國會等資產階級政治團體的形成。
二、戊戌變法(1898年6月11日)內容
※變法過程:
第一階段——康、梁等維新思想的傳播(19世紀末)(康有為、梁啟超、譚嗣同、嚴復)
第二階段——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的活動(1895年公車上書——揭開序幕;論戰、創辦報紙、設立學會、學堂、施綱。)
第三階段——百日維新(1898)(高潮)
1、政治:①告誡官員力行新政 ②鼓勵官紳上書,嚴禁阻隔
③諭令督撫推薦人才 ④精簡機構,裁剪冗員,取消旗人特權
2、經濟:①設立工商總局,鼓勵農工商業
②提倡私人辦廠,機器生產,創新發明
③建鐵路,鼓勵商辦鐵路、礦業
④改革財政,建立國家銀行,實行國家預算
⑤興辦郵政,裁撤驛站
3、文化教育:①改革科舉制度,廢除八股
②設立大、小學堂及專門學堂,
③鼓勵私人辦學,海外留學 ④準許民間報館、學會
⑤設立譯書局,組織翻譯外國書刊
4、軍事:①建立新軍隊,裝備新武器,新法練兵
②添造兵船,增強海軍實力
5、特點: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,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,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性,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,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,但沒有實行立憲和召開國大,具有明顯的局限性
三、戊戌變法結局
(1)結果:袁世凱泄密,慈禧震怒,囚禁光緒,誅殺維新派
(2)事件:“禮部六堂官”事件→任命“軍機四卿”→“戊戌六君子”被殺害
(3)變法失敗的原因: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充分,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,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(變法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,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。)(根本原因)
②維新派既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,又脫離廣大人民群眾,依靠的皇帝沒有實權;缺乏政治策略,急于求成;
③完全寄希望于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帝和極少數帝黨官僚,對帝國主義有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
④光緒帝的反擊行動使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尖銳化和表面化
教訓: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,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
四、戊戌變法評價
1、變法措施:
A.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(政治、經濟、文化)
B.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
C.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,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
2、歷史意義:
A.一場政治改革運動,變法圖強,救亡圖存,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
B.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,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,符合歷史發展趨勢。
C.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潮流,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
3、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:
意義 | 愛國性 | 變法運動是在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的情況下開始的,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于鄰國日本后,帝國主義掀起對中國的瓜分狂潮。《馬關條約》簽訂時出現的“公車上書”成為變法的開始。所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是變法的直接目的。從這個意義上看,變法是愛國的 |
進步性 | 從變法的內容看,政治上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,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,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看,從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看,推行資本主義是中國的出路,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。無論是政治主張,還是改良實踐,既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,又順應當時世界發展的大趨勢。從這個意義上看,變法是進步的 | |
啟蒙性 | 從變法運動的過程看,上書、演講、辦團體,宣傳變祖宗之法,興民權,學西學,這樣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進行斗爭,變法的思想基礎是資本主義學說,抨擊封建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,就是促進近代思想的啟蒙,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;對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產生了影響;戊戌變法運動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。從這個意義上看,變法是啟蒙的。 | |
局限性 | 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;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,只采取改良的辦法;并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予幻想;遠離了民眾,又害怕民眾,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進行變法,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,歸于失敗 | |
性質 |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,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、一次思想解放潮流。 |
※: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與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比較
日本明治維新 | 中國戊戌變法 | |
社會背景 | (1)資本主義發展的水平高于 中國日本商人、資本家和新興地 主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力量,迫切 需要政治上的統治地位 (2)封建統治相對薄弱,在幕 藩體制下,大名還有一定的獨 立性,并且到幕末時,大名、將 軍,武士因財政狀況惡化而由封 建社會的支柱轉變為反幕府的 力量,幕府成為眾矢之的 | (1)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先天不足,后天畸形,封建危機嚴重 (2)中外反動勢力勾結使封建統治勢力強大 |
群眾基礎及領導力量 | 倒幕派掌握實權,得到人民擁護,部分大名支持,建立倒幕基地,武裝推翻幕府。中下級武士、新興地主等聯合力量強大。 | 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,僅僅是一些知識分子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,不敢發動群眾,維新派力量小,頑固派力量強大。 |
改革的進程 | 明治維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,建立新的政權后發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執行了符合國情的政策,強制推行,大刀闊斧改革。 | 戊戌變法前沒有經歷政權的變動,變法者不僅手中無實權,無兵權、無財權而且在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進行,變法法令如“一紙空文”,各地陽奉陰違。 |
國際環境 | (1)自由資本主義時期,西方各大國皆忙于自己的事務,對日沒有一致的政策 (2)列強列強集中侵略中國,中國等亞洲反殖民主義的斗爭牽制和削弱對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| (1)帝國主義時期;迫切 需要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 地 (2)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 高潮 |
思想文化傳統 | 知識分子容易吸收外國的新思想、新文化,西方學說普及早。 | 傳統思想文化根深蒂固,比較難接受新鮮事物。 |
具體措施 | 發布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,強制大力推行。 | 變法詔書如一紙空文,無法推行。 |